南天漫笔
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 南天漫笔

【南天禅寺漫笔】佛在南天

2020-04-09 来源:南天禅寺


佛在南天

陈绿山


登临东石镇岱峰山的那一刻,我却想到了杜甫的《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我年少时尤喜后两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此岱山比不上彼岱山之高,泰山立东岳,因高大秀美居五岳之首;岱峰山开南天禅寺,以石佛西方三圣为禅林一枝独秀。岱山因山色青黛而得名岱峰,山势形似卧牛,又有青牛山的别名,到了宋代因守净法师发心凿刻了三尊石佛,初号石佛岩,也称作大石佛寺,于是石佛寺始扬名于世间。还是唐代诗人刘禹锡说得好,山不在高,有仙则灵。石佛山不高,因自在佛扬名。岱峰山其实并不高,依照海拔测量只有七十六米多点,没有绝顶可登,更没有小天下的气势可言,然而在这里,却给人无限的仰望。


人到中年,走山走水,朝觐宫宇寺庙无数,而今天走近石佛寺,心中生来别样的敬畏与欢喜。站在石佛寺前,一抬头,庙门之上悬挂的是清代福建陆路提督马负书题写的匾额,“自在佛”三个厚重而遒劲的擘窠大字。黑底金粉,墨迹已干,乾隆年间的状元郎似乎还在,他挥毫泼墨,以几分雄壮的笔力和几分洒脱姿势,写下那三个暗藏禅机的大字,让人一见倾心。寺庙外石埕平坦宽敞,洁净无尘,左右是钟楼和鼓楼。我很是欣赏钟鼓楼的美。钟鼓楼小巧精致,横竖大约三米见方大小,两层,大约三丈高。底层是大理石墙,上层是红砖入石的墙,顶层重檐,翘脊飞檐,红墙彤瓦,深蕴闽南建筑风,像闻一多先生提倡的诗歌建筑美一样,整齐划一,层次分明,意蕴直指苍穹。钟鼓楼前安置一对香炉,古色古香,增添了寺院的香火气息。我刚才走石券门穿钟楼,抬头可见一口大钟悬挂在楼顶正中央,大钟如倒挂的大釜,罩着下方过往的人。我喜欢听寺院钟声。想起那年,我在故乡湖畔第一次听到寺庙钟声的那一刻,身心为之一紧,随着钟声悠扬,心慢慢地落定在湖光山色中,安顿在自在佛的乐土上,至今,淳厚绵长,圆润洪亮的钟声,一直萦绕在我耳边,激荡我性灵的天空,净化了岁月中的尘埃无数。


自在佛殿门前两侧安放两只石狮,左右各一扇圆形的窗,像一双洞明沧桑的眼睛。殿宇雕梁画栋,朱门红墙,门户油漆斑驳脱落,窗棂破损残缺,到处布满了岁月走过的痕迹,可见建筑物有些年纪,饱含老旧与沧桑。我扶着门框,迈步自在佛殿,正面大殿,庑廊四合,日耀天心。君若来,佛就在。当一脚踏进门内八百年的时光里,庙宇无言,唯有心灵感应,环顾四周,霎时,人肃穆,心苍老,仿佛那年,我与守净法师同在,岱山崖前,石缘无声。天井正中立一座香炉,六月烈日之光,从天井的上空流淌下来,渲染山茶一树葱茏,阳光在香炉上折射出耀眼的光芒,紫烟氤氲,岁月静好。大殿乃歇山重檐构造,殿宇高深,气势恢宏。上檐悬挂一匾书四个大字:石上异光。下檐悬挂清代吴英将军所书写的匾额“南天禅寺”。上匾暗示了禅机,自在佛,佛自在。心中有佛,佛在心中。下匾点名了主题:南天有禅寺,泉南乃佛国。


跨过门槛,走进大殿,热浪隐遁,心地清凉。大殿依山而建,与山崖连成一体,庙堂挑空,圆柱支撑上下四方。大殿里的圆柱,一半是石头,一半是木头。下半截是石柱,稳固根基,上半截是木柱,构架庙宇,别有一番特色。大殿之中,最为震慑人心的是正堂端坐的三尊石佛,在一堵石壁之上,凿刻出三尊大石佛,高六米多,比之其他佛教石窟,更为窟中宝藏,实乃罕见。三尊石佛,塑西方三圣,体型高大雄伟,神态祥和,惟妙惟肖,皆是结跏跌坐莲花,庄严里散发着祥瑞之气。中间是阿弥陀佛,头挽螺髻,鼻梁高直,双耳垂肩,两眼平视芸芸众生;左侧是观世音菩萨,头戴花冠,右手持瓶,左手上扬,手掌向外做布施甘露之势;右侧是大势至菩萨,头戴云片花冠,手执经卷,右手上扬,做招引之势,气势壮硕,容貌温和。石佛前立了一道木栅栏,想要进去走近石佛,必定要穿过“谦恭之门”。所谓“谦恭之门”,是门没有一人高,想进门必须要低头弯腰,表现出一副谦卑的模样。站立在佛的脚下,我抬头仰望,双手合十,心中默默诵念佛号,应是修得前缘,我今天仰望一座高山,仰望与高山合为一体的石佛。



石佛寺的历史渊源悠久,与其他寺庙不同的是,石佛寺是先有佛,后有寺庙。在寺兴之前,高僧守净法师(又称一庵净师)夜见岱峰山南山麓的峭壁之上有异光,乃缘起募捐于石壁雕刻石佛。南宋嘉定丙子九年(1216年),兴修石佛寺,寺庙落成距今有八百年。石佛寺屹立在八百年的风雨中,历经宋元明清,一路走来,屡废屡兴,不知多少苦难故事湮没在昨日时光之中。之后到了清康熙三十六年丁丑(1697年)提督全闽陆师军务吴英捐资修建,竣工后,吴英更名石佛寺为:“南天禅寺,”乃借用王十朋所书“泉南佛国”之意。望天一拜,向吴英将军致上的敬意穿越了时光三百一十九年。守净法师奔赴了西方极乐世界,王十朋知州大人皈依了故乡,吴英将军戎马远行去了,我佛慈悲,石佛寺一脉灯火相传,风雨兼程,生生不息。如今,在释理山法师的主持下,南天禅寺走向兴盛,大雄宝殿、天王殿、法堂、僧舍、亭台和长廊,形成一个寺院建筑群落,一个弘扬佛法的禅林,建树无量功德。


也许有人会说,“石上异光”是编故事,八百年太久,谁知道八九百年前石佛的起因呢?果真有光?故事传说有多个版本,我比较倾向如下说法。八九百多年前守净法师住在岱峰山下的草棚里,夜里见岱山的石岩上散发灵光,异光幻彩,天地开合,星月生辉,山野俱寂,守净法师十分诧异,难以断定是好是坏,当即大声唱诵佛号不停歇。少顷,香云飘漫,法音悦耳,一时诸佛海会,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乘华光而来,端坐摩崖之上,布道说法。守净法师惊喜万分,顶礼膜拜,得到佛菩萨的开示后,遂发心将所见三圣佛雕刻在岱峰山崖。岱峰山钟灵,神明降临,亦是摩崖大造化,集结山川之灵气,震旦岩石终于修炼成佛菩萨模样。也可以这样说,岱山岩石修炼了万千劫,终于等到了守净法师,八百年前那一场因缘际会,守净法师从异光中识得岩石的真面目,在守净法师的点化下,岩石经过千锤万凿,终成石佛。


世间,有些事物你不待见,有人能见解,不能因为你无知无觉,就可以否定事物的存在。比如现代科学研究制造显微镜和望远镜,一边是研究无限小,一边是研究无限大。从微观世界到宏观世界,往小里求,突破了原子质子中子,却无法跨越夸克里的小世界;往大处看,穿过太阳系,穿过银河系,迷失在无限天体中,苦苦追求,竟不能抵达须弥山下,突破三千大千世界。肉眼观察不到的细微和眼观无尽的遥远,被逐一发现、证实,又深陷格物的迷茫。其实,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佛早就告知了人们,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佛教是一种文化,而不是迷信。”这是前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老人的话,他把佛教提高到文化的高度,为佛法的弘扬奠定了一个基础。爱因斯坦说,“如果世界上有一个宗教不但不与科学相违,而且每一次的科学新发现都能够验证她的观点,这就是佛教。”我在微信订阅号《法华家园》里读到:佛法非迷信,非宗教信仰,乃是宇宙万法之真理真相。我深信佛,深信般若如是。


抬头是仰望,低头是思考。


我来到岱峰山上的时候,骄阳当空,天高云淡,惠风和畅,山间树木葳蕤,鸟唱虫鸣,梵音律动。建筑群静默矗立,楼台轩榭,廊庑观园,一片禅林,如诗如画。阳光照我如沐佛光,在岱山光滑裸露的岩石峭壁上,我站在“泉南佛国”四个大字中央,放眼山前,眺望远方,思索未来,前路归途,求证菩提。此刻,阳光下,我的身影匍匐成我虔诚的姿态,紧紧贴近佛的国度。



出石佛寺向右百几十米远,座落在卧牛腹部有一坪巨大的摩崖,石坪光洁,石色青黛,描了红漆的“泉南佛国”石刻在阳光下有几分灵动之感。摩崖与佛圆融一体,古人题刻与石佛寺相得益彰,辉映南天禅林。石佛寺内的石壁上有一个“心”字,据说是一位僧人镌刻的。心字中间的那一点,刻在心底下,心字空了。旁边还有一句:“放下全无事,提起万般生”。禅不立言,何须一说,说出来也许就错了。心在物外,心在心中,各有各自见解,正如拈花一笑,不著一字言语。比较石坪上镌刻的“泉南佛国”四个大字,这个心字就是“小心”了。那是南宋泉州太守王十朋的墨迹,字体端庄而饱含劲道,淡定处又显得飘逸。偌大的文字,一个字五、六尺见方,镂刻在石壁斜坡之上,面朝天空,与日月相映成趣。毗邻“泉南佛国”四字边上又有“嵩岳降神”四个大字。字是清朝光绪年间泉州知府李增蔚所书,《幼学琼林》老幼寿诞篇有此一说:贺人生子,曰嵩岳降神。文字皆寂寞,冥冥中等待知音,有谁读懂了其中意趣,解析新旧时光如诗行。嵩岳降神这一词可追溯到《诗经·大雅》里去,喻指有大人物诞生。李白的墓碑记上用了“嵩岳降神,是生辅臣”这一词来赞誉天降英才。宋代梁大年作《满江红》里:“嵩岳降神钟秀气,孕成世间真英杰”两句词虽各有指代,寓意还是很明白。杜甫用“造化钟神秀。”来书写山川的灵秀。所以我觉得“嵩岳降神”那四个大字放在岱山上,应取山川风水之义,嵩生岳降,神灵青睐,形象地寓意岱峰山钟灵毓秀、物华天宝之圣境,是谓岱峰有厚德。正如寺左岩圆石上镌刻“宝藏”二字,为岱峰山来了一个点睛之笔。


石佛寺前大道场下至大雄宝殿,山体上下落差近两丈余。山体之上铺设了一幅巨大的花岗岩浮雕画——“释迦摩尼诞生图”,巨幅画卷铺展在大雄宝殿的正后方,浮雕的美感以及图画的故事像一幅多维的空间,构成南天禅寺独一无二的景观。宝殿左右两条长廊分七级梯降,石栏彤瓦,石板漫道,一路逶迤。南天禅寺的建筑规划似乎相同泉州南少林寺,特别是这左右的长廊格局有点像。顺长廊下行,我来到了大雄宝殿。大雄大力,能降伏四魔,因此大雄是尊称释迦牟尼佛的德号,大雄宝殿是佛教寺院供奉佛像的正殿,供奉释迦摩尼佛教主。大雄宝殿除了少数比如泉州开元寺是供奉五方佛之外,一般都是供奉三世佛。准确地说叫作“三方佛。”中间一尊是现在世界的释迦牟尼佛,左边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琉璃光佛,右边是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我有一次在寺庙里听导游说大雄宝殿供奉的三尊佛代表的是“过去、现在、未来”,未免是错误之语。竖三世佛是以人的前世、今生、后世来命名,居中是释迦摩尼佛代表现在,东边是燃灯佛代表过去,西边是弥勒佛预示未来。南天禅寺的大雄宝殿是新建的庙宇,同为天下的大雄宝殿,南天禅寺的大雄宝殿却别具一格。别处大雄宝殿供奉的三世佛一般都是金身塑像,而南天禅寺的大雄宝殿是三尊高大的石像。南天禅寺以石佛著名。新建的宝殿传承着石上灵光,正合意那副明代黄伯善题刻的绝妙对联:寂寞空门不贪金色相,慈悲菩萨原是石肝肠。不贪金色相,原是石肝肠,妙趣横生,非禅悟不得解。我仰视高大的石佛,双手合十,诵念佛陀。既然佛是石肝肠,求佛又有何用?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好在我一无所求,今天带着一颗心来,我只拜佛。


十多年前,我在故乡的西风禅寺小住,瞻仰佛陀,梳理心路历程,突围自己的局。我跟师父早睡早起,一起做晚课和早课,几日下来,与外界无关,身心渐至安定。正式皈依的那一夜的晚课,我跟在师父的身后绕佛殿,一边轻轻地迈着步子,一边唱诵佛号,一步一惊梦,一步一舍得,我的心境渐渐干净,像云朵消失后的一片碧蓝的天空,像荒沙大漠里一眼望不到边际的空虚,那一刻,我觉得六根清净,远离四苦。我的身子很轻,轻得可以飞翔,无忧无虑,无拘无束,心无挂碍,已经远离颠倒梦想。炉香氤氲,法音萦回,绕着绕着,我的泪水滑落,大颗大颗的泪珠儿滚落下来,我双掌紧合,十指相贴,没有挥手去擦拭,一任泪水湿了我的衣衫。我难以言明落泪的心境,说是生死之伤,别离之苦,皆不是。一时悲欣交集,也许是介乎一种从混沌到清明临界点,那种大彻悟的欢喜。又有点像似流浪太久,回家后见到娘亲的那一刻抑制不住泪水奔涌。我仿佛在自缚的茧里看见了光,在迷宫里找到了出路,在法界仰望到了佛陀。


佛光普照三千界。佛在这三千大千世界中,给人是无穷尽的智慧和精进的力量。上下四方谓之宇,古往今来谓之宙。世,是指时间的流逝,包括过去现在未来;界,是指空间,东南西北,上下十方。世界,就是一个日月围绕照耀下的时空。一千个有日月这样的世界等于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等于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等于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是指三个大千世界连乘。星球太远,世界太大,我们活在世界中,渺小如微尘,然而我们总是贪图名利,颠倒梦想,欲业深重。一次听大和尚说法,他说,人,不如一头牛。牛只有一条绳子牵着,而人却有很多条绳子缠缚。功名利禄牵着人的鼻子走,酒色财气拉扯着人的手脚,这些无形的绳子牵扯着,人一生劳碌奔波,身心疲惫为哪般?我经常参悟泉州南少林寺方丈常定大和尚的慧语:大家生活在这个时代环境下,要知足感恩,才能过得快乐。世间任何东西都带不走,所谓:“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然而我们还是如此舍不得放不下,活在当下,唯有感恩惜福,知足常乐,平常心是道。


石佛寺更名为南天禅寺,究竟是取了大乘意境,是灵光发力。石佛寺得以大修要感谢大檀越吴英将军。明末清初,石佛寺毁于兵燹。康熙三十六年,吴英将军兴资重建石佛寺,并更名为南天禅寺。可见吴英将军是一个深懂感恩之人,他做到了上报四重恩。四十多年一直忙于戍边安民,他是报众生恩,报国家恩。他重建寺院,是感恩三宝,也是感恩父母亲,是因为他的母亲积下福德,广结善缘,才有菩萨显化,佛佑平安。寺庙建好后,吴英将军上了第一炷香,他心中默默感念亲恩,尤记母亲令他到石佛寺上香拜谢佛恩的场景,历历在目,如同在昨天。那年,吴英将军十七岁,陪同母亲自鹭岛渡海回老家葬亲,路过岱峰山时,逢世乱,山路受阻。危急处,石佛大势至菩萨显化,救助吴英母子于困厄。后来,吴英受母命去石佛寺上香拜谢,见昨日为他指引的老者形似大势至菩萨,方知慈航默渡,甚感佛恩。吴英见到破败凋敝的寺庙,从那一刻起,他内心已经发愿,要重修石佛寺。因身许家国,他这一念生,了还愿心是在四十六年之后。


拜南天禅寺,心存敬畏,心存感恩。感念吴恩将军的母亲,是她佛恩善报,感恩吴英将军的孝道,是他重兴了南天三宝。谈到吴将军的母亲,我自然想到我的母亲,我也要感念我的母亲,许多的善知识都是母亲教给我的。我记得稚童时,清凉的夏夜,依偎在母亲的身边,母亲讲佛陀的故事,讲孝道的故事,讲行善积德的故事,诸如此类,在我幼小的心灵中播种了无数的火种,像繁星永远闪烁光芒。夜深了,母亲和我一起数星星,数着数着我便安然入梦。天空高深莫测,星星那么遥远,它的光芒要走百亿光年才能到达地球,我们可望不可及,有些地方是咫尺天涯,比如对亲人的爱,某些时候就阻隔在一句话表达的距离;有些地方只有梦想可以到达,比如来生再为母子,那是如果有来世,我愿求佛。我在梦里飞,我们无论飞多高,我们都紧系在母亲的心上,我们无论走多远,却始终没有走出母亲的怀抱,因为母亲永远在我心中。


“游人不是悲秋客,万里关河眺望中。”我行走在南天禅林,穿过山门,南天之南,山门威武耸立,高大森严,宛若仙境。过其山门,沐浴佛光,今天在佛前想了那么多,碎碎念,念念故乡,念念母亲,有点小矫情。且没到悲秋的年岁,也告别了小天下的年少轻狂。初游岱山,拜谒南天禅寺,禅意正浓,眼界渐宽,心更远了。借用安溪白丽虹老师的诗句:“吾辈今生欣有幸,南天半日不思还。”足以表达今日之心情。我站在山门下仰望南天禅寺,千年如刹那,石上再现异光,灵光璀璨长明。登临金粟法界,仰望佛陀,佛在南天,宝刹华光,十方道场。



 [作者简介] 陈绿山,原籍安徽,泉州市作家协会会员,丰泽区作协常务理事,中国文化义工泉州分会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