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天禅寺,初号石佛岩,清朝将军吴英重修石佛岩,取“泉南佛国”之意,更其匾额为南天禅寺。位于福建省晋江市东石镇许西坑岱峰山上,为晋江市第一批开放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宗场证字(佛)06号)。南天禅寺的石佛和摩崖刻石,1985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5日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闽书》及《泉州府志》、《重兴南天禅寺碑》载:“相传未岩时,石露夜光三道,宋嘉定丙子(1216年)僧守净募镌弥陀、观音、势至三尊。旁刻‘泉南佛国\\’四大字,乃宋王十朋所书,字高六尺许。”三尊石佛,依崖雕镌,高各三丈余,周围阔各二丈三尺,莲座高各六尺,相距各四尺,高度为泉南诸石雕佛像之冠。石佛皆结跏趺坐,弥陀居中,观音执瓶,势至执书。石色清白,深浅浮沉,诸相圆满,雄浑魁伟。此三尊佛像,虽然已经八百年时光,犹素洁清新,栩栩如生。其左右尚有二尊镌刻未成,嗣后寺亦附兹崖壁而成。
据传,宋·守净法师(南天禅寺开山祖师)一日夜晚正在山脚下的小庵里休息,突见山腰岩壁上发出三道光,连着数夜如此。守净认为这是“山萃众岳之灵”的征象,就开始四方云游化缘,将所得银两用来镌刻佛像。守净在三道光的地方分别雕刻了弥陀、观音、势至三尊石雕。
岱峰山以岩石居多,三尊石佛便是按照山石的走势而雕刻。三尊石佛雕在巨岩崖壁间,大殿附崖而筑,石佛均高6米、宽3米。正中雕阿弥陀佛,盘腿端坐在2米高的莲花座上。东侧刻观音菩萨像,头戴花冠,右手前屈,掌持净瓶。西侧刻势至,头戴出缘云片花冠,左手前曲,执经书,右手上弯,手掌向外。触目所感,三尊石佛,体型高大雄伟,平腴莹润,神态威严,慈悲祥和,形象逼真,精雕细琢,云石生辉,富有唐代雕刻手法的风格余韵,应是宋代继承唐代石刻艺术风格的作品。福建现存的摩崖造像的规模之大,雕刻之精均无出南天石佛之右,尤其是一石三佛,背有护光等特点,为全国所罕见,实为难得的佛教石窟。石佛形神兼备,成为一个时代的典型,是古越族、中原及海外三种文化交融揉合的结晶,是宋代泉州石雕艺术的瑰宝。
南天禅寺整座寺宇构筑精致高昂,绿树成荫,飞檐龙吻,闽风浓郁,匾额楹联,摩崖石刻,更是点睛之笔, 梵宇生辉。自在佛殿前横额,悬挂清将军吴英的题匾“南天禅寺”。字体潇洒隽劲,很有气势,是书法上品。
明代诗人黄伯善题刻的联文最佳,其联云:“寂寞空门不贪金色相;慈悲菩萨原是石肝肠”。匾额中,又推清乾隆间状元及第福建陆路提督马负书题的“自在佛”擘窠大字为最好,其书浑厚苍劲,与巍巍殿堂,相得益彰。西侧巨岩石坡上刻有“泉南佛国”四个大字,劲秀雅丽,每字高达2米多,据说为南宋泉州王十朋所书。清光绪间泉州知府李增蔚题刻“嵩岳降神”四字于南侧,笔力粗壮丰润。寺左岩上有圆石一珠,中镌“宝藏”二字,未落款。这些崖刻都集中在同一石坡上,互相辉映,自成一独立景观。寺内石壁上有僧镌一“心”字,“心”中一点放下,旁题云:“放下全无事,提起万般生”,颇富禅意,发人深省。
南天禅寺自南宋以来,殿堂时废时修,见于史志记载:明永乐年间(1403至1424年)殿宇丘圩,及明成化已酉(1489年)始复新构,后又经雨浸风化,多处倾圮。明代万历年间乡人黄凤翔于所题〈岱峰山石佛〉一诗中,也有“古石无光缠紫蔓,残碑半灭卧苍苔”之说。现自在佛殿宇经晋江金井塘东旅菲华侨蔡玉峰于1961年和1982年两次捐资重修,内外一新。
南天禅寺在理山法师的住持下,2000年结合寺院的实际情况,做了寺院整体规划,并报省文化厅及宗教部门审批,逐步施工,现已完成山门牌坊、天王殿、大雄宝殿、钟鼓楼、东西护廊、法堂、念佛堂、五观堂、僧寮、报恩堂、净观楼、弘法教育楼等,所有建筑尊重历史风貌、保持闽南佛教古建艺术风格。2010年9月,东石镇政府在南天禅寺前方,规划了115亩石佛山生态公园,已于2014年竣工。至此泉南名刹,更臻轮奂。
南天禅寺以弘法、教育、慈善为宗旨,住持理山法师着重于弘法教育,定期举办不同层次的佛学讲座、法会共修,以“弘法为家务,利生为事业”,并培养慈善义工深入社会关怀弱体群众。经十几年来的耕耘,南天禅寺已成为修学佛法的佛教文化圣地,更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的人间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