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寺位于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西街,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迹,也是福建省内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现存主要庙宇系明、清两代修建,南北长260米,东西宽300米,占地面积78000平方米。
开元寺始建于唐垂拱二年(686年),传说泉州巨富黄守恭梦见桑树长出莲花,遂舍桑园建寺,初名“莲花寺”。
长寿元年(692年)改“兴教寺”,神龙元年(705年)又改“龙兴寺”。
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年)诏天下诸州各建一寺,以年号为名,遂改称开元寺。
乾宁四年(897年)王审邽重建。
南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被毁,寻重建。
元代赐名“大开元万寿禅寺”。
至正十七年(1357年)又被毁。
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僧惠远重建。
永乐六年(1408年)扩建。
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重修,崇祯十年(1637年)总兵郑芝龙等重建大雄宝殿。
民国初年(1911年),转道和尚任开元寺主持及慈儿院院长,转物和尚任开元寺监院,圆瑛法师任开元寺都监,共主修缮,改原时难全其功。
1960年重修拜亭和大雄宝殿。
1973年政府拨款重建东、西廊。
1989年后接受海外侨胞捐资,先后重修大雄宝殿、山门和准提禅院。
1962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开元寺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2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开元寺布局,中轴线自南而北依次有:紫云屏、山门(天王殿)、拜亭、大雄宝殿、甘露戒坛、藏经阁。东翼有檀越祠、泉州佛教博物馆(弘一法师纪念馆)、准提禅院;西翼有安养院、功德堂、水陆寺;大雄宝殿前拜亭的东、西两侧分置镇国塔、仁寿塔两石塔,俗称东西塔。
拜庭两旁古榕参天,大雄宝殿雕塑技术高超,尤其是粱槽间的24尊飞天乐伎,在中国国内古建筑中罕见。殿前月台须弥座的72幅狮身人面青石浮雕,殿后廊的两根古婆罗门教青石柱,同为明代修殿时从已毁的元代古印度教寺移来。大殿内用近一百根海棠式巨型石柱支撑殿堂,俗称“百柱殿”,殿内供奉的五方佛像,法相庄严,是汉地少有的密宗轨制。大雄宝殿之后的甘露戒坛,系中国现存三大戒坛之一,坛之四周立柱斗拱和铺作间的24尊木雕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