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天漫笔
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 南天漫笔

【南天禅寺漫笔】不妨再约谒南天

2017-09-03 来源:南天禅寺


不妨再约谒南天

 苏瑞仁

 

许多人经常遇到这种情况,兴冲冲逛了一个地方,回来之后如掠过的烟云,很快就忘了;有的地方脑中倒也留下几分意趣,然过了几天印记就淡了,又忙于应酬三盏两盏美酒一浇,竟春梦一般了无痕;可也有这样的地方,那里的一花一岩一阁,那里的禅意幽境,那里的清幽清丽清雅……经得起细细品味,随着时间推移竟有嚼橄的回甘,才知,那里是一处远离尘嚣的心灵皈依处,不由萌生重游的念头。


2016年7月23日,我有幸参加泉州市作协散文创作委员会组织的采风活动,访谒南天禅寺。


时值溽暑,骄阳当空。一帮文学前辈和文朋诗友乘坐大巴自泉州市区出发,出南门,朝晋江南端心仪的佛家圣地飞驰而去。同行的好多位师友是名扬国内的散文大家,而我久疏文墨,忝列其中,采风后能否按时交上文稿心中无底,多少有些忐忑。然不待我细想,车进东石,沿山路驶入一山门,释理山住持早候在寺院的法堂前迎接。


泉州石头会唱歌。东石以“石”取名,虽有其典故,定有奇石藏焉。果然,有高僧于东石岱峰见“石上异光”,募而镌佛,初名石佛岩,亦称石佛寺。康熙三十八年提督全闽陆师军务统制水师吴英捐俸修庙并撰写的碑文《重修南天禅寺碑》云:“宋嘉定丙子(1216年)一庵净师过此,夜见峭壁灿光三道,是山萃众岳之灵,遂募镌弥陀、观音、势至三尊,建造殿宇,因就石佛为号……”晋江大浯塘人吴英将军重建后,取泉南佛国之意,更其匾额曰:“南天禅寺”。


我们一边听理山住持讲解,一边跟随师父步入自在佛大殿,终有缘谒觐三尊石佛。三尊石佛神态略异,然皆雄伟威严,平腴莹润,慈祥温和。泉州现存的摩崖造像不少,然规模之宏大、形神之兼备、雕饰之精妙均无出南天石佛之右,尤其一石三佛、三佛共一龛、背有护光之妙,为泉州乃至八闽所罕见,既承唐风宋韵,又荟古越族、中原及海外三种文化之粹,堪称佛教石窟奇观,更是宋代泉州石雕艺术瑰宝。


诚如楹联言:“历千劫而不古,偕万物以同春”。历经数百载沧桑,高矗于东石古寨的王旗已是换了又换,多少荣与华、兴与盛都随海浪漂走,惟三尊石佛端坐莲台,衣袂飘逸,栩栩生辉,普度芸芸众生。我尾随师友,低头躬身从低低的木栅门跨入,放轻脚步自莲台前经过,献上一份迟来的虔诚。隐隐有梵音轻绕,有慈光拂身。


岱峰叠峦起伏,崖壁兀立,嶙峋奇石随处可见,阶前崖下红梅朱槿开得正欢,俨然在欢迎我们的到来。除摩崖石佛之外,摩崖石刻亦为名山增色不少。其中最有名的,便是自在佛殿右侧巨岩石坡上的“泉南佛国”四个大字,每个字1.7米高,魁巨沉雄,遒劲超逸,为南宋泉州太守王十朋所书。《泉州市建筑志》(中国城市出版社1995年版)记载的吴英撰写的碑文《重修南天禅寺碑》云:“后郡守王梅溪爱其山川之丽,勒‘泉南佛国\’四字以记胜游”,王梅溪即王十朋,可查别的书籍却无此言,因行色匆促未细读石碑文,不知石碑可有此言?清光绪间泉州知府李增蔚题刻的“嵩岳降神”四字同列一崖,笔力雄健丰润,交相辉映。不远处还有圆石一珠,中镌“宝藏”二字,不及观赏,只有留待日后揽胜。


岱峰因山色黛青而得名黛峰,后因黛衍为岱,故称岱峰。又因山体细长似卧牛,又称青牛山。伫立山前,经理山住持指点,果然见到“卧牛初醒”奇观:一头刚睡醒的大青牛,头朝南尾向北,正欣然抬头腾身站起呢。


一帮文朋诗友走出书斋,走进海隅古寺,跟随理山住持缓步漫游,心如彩蝶在画中飞。理山师父身为寺院住持,夙植佛缘,善解法要,以弘法利生为己任,心怀护持大愿,肩负扩建布教重担,在寺院原有基础上依佛教丛林风格作全面规划,绘蓝图、建殿堂、筑护廊、建牌坊,如今这座泉南名刹已是恢宏轩昂,琳宫绀宇,规模之大冠盖晋江各镇,甲秀一方。一路行走,好一派佛国净土,梵音、鸟鸣,飞檐、斗拱,花树、芳草,恍如步入禅境。虽炎日高悬,然听师父妙音宣流,似清泉随凉风拂面,并不觉得懊热。恰如明代黄伯善的诗中所云:“海气侵阶晴亦雨,潮声着树晚多风。”前人留下的墨宝随处可拾,“墨研山水秀,琴纳芭蕉声”;“石频踏月苔都净,林不惊风树太平”;“听岱山暮鼓晨钟顿回蝶梦,避宦海涛声浪潮此是桃源”……


南天禅寺所处的东石镇濒东南沿海,与金门岛隔海相望,素有“海滨邹鲁、仁和之乡”之誉,东石港海域开阔,水深无礁,是得天独厚的避风良港,为泉州“三湾十二港”一支港。当年,郑和船队七下西洋,副使王景弘曾特地到泉州,“顾东石舟”,并“以东石沿海导引下西洋”。郑成功收复台湾时,东石是操练水师一演兵场。民间流传“安海好商行,东石好船行”,“东石船运安海货”的谚语,便可印证东石海运繁盛景象。如今,“十户人家九户侨”的东石一跃成为“中国伞都”,东石港列为国家二类口岸,为闽南金三角对外贸易的起运点及台轮停泊点。



晌午,细细品尝师父们精心烹制的纯素大餐后,我不觉又踱到石牌坊,远眺前方,放飞的思绪如一只穿越百载的海鸟,仿佛看到当年东石海边金鼓齐鸣,鞭炮震天,又一队东石船浩荡出海的一幕。世代居住这里的人们不甘囿于海隅清贫度日,他们依传统习俗先到吴英碑文云“夫佛光显化,无处无之;而佛力昭灼,于斯为最”的南天禅寺上香礼佛、祈福求安,一个个求得一小袋香灰藏于贴心处,才放心起锚扬帆。船队渐行渐远,风渐大,浪渐高,倏忽风雨大作,巨浪滔天。老船手小心驾船前行,可前方浩瀚无边,回望故土亦在风雨浩渺中,一个个愁肠百结。有人危急中摸到贴于心窝的香灰袋,更多的人跟着叩捧香灰袋念佛祈祷,从中获得无上力量和慰藉。果然雨过浪平,船队又蛟龙一样朝大海更深处驶去……


正是一代又一代泉邑航海人从泉州湾的一个个港口破浪扬帆,闯出一条海路,招徕“万国商”,造就了一条彪炳青史的“海上丝路”。而南天禅寺作为“海上丝路”一名胜古迹,当我们慕名前来,依然震憾于泉南名刹的古朴、端严、丰赡与大美。


我们趁兴而来,尽兴而归,返回泉州后与文友欢聚仍津津乐道南天之行。座上有文友已参谒南天禅寺数次,游兴犹炽,提议待荔红、菊黄或寺院里那棵百年茶树盛开的时候,抑或随意选个时间也行,再次相约谒南天。众人齐声叫好——


是呵!尘世间纷杂扰攘,太多的名与利、追与求、诱与惑,往往压得人喘不过气来,不妨多拿出一些空闲为自己净心,不妨到南天禅寺礼佛听禅,种植福田,同沾法益。泉州市区离寺院也就一个多钟头车程,路途不近也不远。近易乏趣,远则劳顿。恰如自在佛大殿僧人题云:“放下全无事,提起万般生”,执迷于得失、沉浮是一种自我折磨,不妨学会放下,放下我执,心无“他在”而得自在;抽空走进佛门圣地,让梵音徐徐涤尽心中尘埃,让心境宁静、澄澈、空明。


尔后,不妨爬爬岱峰。沿途赏山花,观奇石,听鸟啼,放任山风吹拂,身如路边的花树舒展、奔放。爬累了,随处倚石歇息,闲看白云悠悠,静听钟磬清悦,山野越发清新、空灵而悠远,不觉怡然而醉。干脆放旷于山林,枕石入眠。恍恍然,隐于山野的巉岩皆成了山羊,而自己竟是一只迷途的老羔羊,幸亏闯来荡去终找到一处惬意的心灵栖息地,不觉酣然入梦。梦醒之后,才知:


石在心中乾坤大;


心入石中烦恼无。 



[作者简介] 苏瑞仁,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泉州市丰泽区作协副秘书长。